同是女主角,为什么赵丽颖和朱媛媛表演感觉天差地别?
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影视行业的影评人,我对《造城者》的预告片反复琢磨了好几遍。80年代的广袤平原、工业起步的尘土气息都还没吹到脸上,演员各自的面貌和劲头倒先让人心里打鼓。尤其赵丽颖、朱媛媛的状态,一同出现在画面里,气场竟泾渭分明,说不出是一种什么复杂的观感。
赵丽颖这回短发、旧衣,还真是往生活里扎了。但画面里她总像有块玻璃隔着,白净的脸蛋,标准的五官,哪怕阳光一照也透着精致感。与黄晓明刻意晒黑憔悴出镜,朱媛媛硬生生把生病的脆弱、坚韧和无奈都揉进身体相比,赵丽颖的“土”是造型的土,骨子里少了点粗粝和烟火气。老一辈口里“乡下来的人”那种没工夫照镜子的疲惫和倔强,在她身上总有些稀薄。你说她是不是把演员和自己的明星形象拎得太清?女神范儿和基层生活的缝隙,一点都没被泥土抹平。
而朱媛媛,哪怕只是端坐板凳的一个细微动作,或者和身边人的一个对视,戏味就轰然落地。她的语言、神情甚至下意识的小动作,连带整个环境的气温、情绪都能搅得荡漾。她其实生病已深,脸色、姿态并不见得多完美,但在她的表演里,那种“我就站在这,我就得把这事撑起来”的倔强,让人不由自主在心里起敬。那就是现实生活里,会让你想起谁谁家的“二姨”或者村里办事最有主意的妇女主任。
再说台词。朱媛媛的话糙理不糙,扎实有动态,像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话,贴脑门;赵丽颖的台词则太规整,失了点来自身边烟火和情绪的毛边。观众最怕的不是不会说话,而是你说的一切无声——你发声了,观众却只听到外壳,那人物的内心就再也传不过来。
赵丽颖的困境,并不是头一回被观众挑刺。从《酱园弄》到《在人间》,观众说她像是在背稿子,少了灵魂的汲取。也许这几年,她更在意自己的光环和形象——“拼命一姐”也会和年龄、阅历一起改变对表演的定义。但演员这行,真是越生活越深,越磨砺越透。你光有脸、光有台词的准确,不深挖自己,也许就是隔靴搔痒。
反观朱媛媛,把自己的疼、命都豁出去演戏。她每一场戏都不让自己过关,每一遍都要“再来一次”,哪怕白天拍戏,晚上躺在病床上化疗,都不肯省略哪怕一个真情实感的细节。你说她值得敬佩,不如说她代表了演员职业的某种信仰——只让角色站出来,自己隐在背后。
回头观众也许不是在比“外形谁更土”,而是比谁能让我们看到人物的魂。你在最近的国产剧里,见过让你动容的角色瞬间吗?还是说,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光滑的明星皮囊?欢迎你留言说说,哪一位演员的真实打动过你,别让好演技只孤独留在纪念文章里。